以往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人,通常先进行2-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减轻体重),倘若血糖控制不好,才给予药物治疗。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仅靠生活方式调节,绝大多数患者的血糖不能控制达标,而持续高血糖反过来会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为了使血糖能够尽早控制达标,解除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保护和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新版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建议,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并将二甲双胍列为首选降糖药物。
误区2 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的不同病程阶段,其病理机制及伴随病情况差别很大,因此,药物治疗应当个体化,换言之,应当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身体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择用药,切勿随意“跟风”,贪“新”求“贵”。记住: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
误区3 同类药物联用
口服降糖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若干种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均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如达美康与美吡达、二甲双胍与苯乙双胍等)合用,同类药物合用非但不会使药效倍增,反而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4 急于降糖大量服药
人体的内环境对血糖骤变难很一下子适应,所以,控制血糖不能急于求成,应当让血糖稳步下降。许多患者为了把血糖尽快降下来,往往采取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的办法,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误区5 服药方法不正确
疗效的好坏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要选好药;另一方面要用对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药方法。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半小时服;双胍类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应在开始进餐时随饭嚼碎同服。不按规定正确服药,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会增加副作用,产生不良后果。
误区6 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往往需要服用一段时间之后,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刚用药没几天,见血糖下降得不理想,便认为药物没效而急于换药,这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7 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由于担心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因此,在药物使用上常常是“见好就收”或干脆拒绝用药,这种做法实属不当。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仅见于个别患者,往往在停药后可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需要指出的是,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而失活,并经过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障碍,药物原形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故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须格外慎重,尽量选择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如糖适平、胰岛素)。
糖尿病人除了高血糖外,往往还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紊乱,上述多重危险因素使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糖尿病人仅仅控制好血糖还远远不够,还应一并将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误区9 用药跟着感觉走
有些糖尿病患者往往凭感觉吃药,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就不吃,感觉不好的时候才吃,这种做法要不得。事实上,单凭症状估计病情并不准确。擅自停药,往往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反复。
误区10 只顾埋头吃药,忽视血糖监测
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疗效逐渐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吃药以后就不再复查血糖,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一旦发生药物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临床上有些病人虽然一直没断吃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因此,糖尿病人在服药的同时,还要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出现了“药物失效”问题,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11 迷信广告,相信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宣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广告纯属虚假宣传,不可相信。实事求是地讲:中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确有一定效果,但就降糖而言,中药疗效远远不及西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12 见好就收,擅自停药
糖尿病迄今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经过药物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维持用药,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13 胰岛素当用却不用
许多病人害怕用上胰岛素会形成“依赖”。事实上,胰岛素是我们自身胰腺分泌的、调节新陈代谢(尤其是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任何人都离不开胰岛素,至于是否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此乃病情需要,这与“依赖、成瘾”完全是两回事。对于病程较长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口服降糖药的疗效往往欠佳甚至完全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理念更新,提倡2型糖尿病尽早使用胰岛素,而不是等到病情严重、并发症都出现了再用。这样做有两大好处: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可以更快、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
误区14 单纯依赖药物,忽视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临床实践充分证实,药物治疗需要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不把好饮食这一关,降糖药物再好,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有些病人对此不了解,认为用上药之后,多吃点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控制,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